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管窺】〈我所知道的康橋〉第一段拆解法 點閱:4120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說明】
臺中市國教輔導團國中國文輔導員簡鈺珣老師,3月14日於臉書社團「國中國文共同備課大集合」分享了「〈我所知道的康橋〉第一段拆解法」,拜讀之後,剛好去年我開放教室給同仁觀課,對此課有點心得,所以不揣鄙陋的分享了一些看法。

【五塊錢案】
國中這篇節選的「我所知道的康橋」,根據原文最後一段,是徐志摩離開康橋兩年多後寫的,因為是追敘兩年多前的記憶,許多場景應該是不同日子裡所見所聞,擇其印象深刻且特別有感的部分來描繪。

探究課文第一段的文句,我們會發現,敘述的順序軸線,其實不在於徐志摩的行走路線,而是「時間軸」的推進。大部分的場景描寫,都是作者「遠遠聽到」、「遠遠望見」,也因為「遠遠」的關係,這一段對於許多場景都是「遼闊視野」加上「作者熱情的想像與譬喻」而成。

「遠遠聽到」與「遠遠望見」兩點,可以請學生查找並發表,這也是我接著解釋「一流清淺」的準備。
【教學觀摩】南一第四冊第七課〈我所知道的康橋〉第1段
「嫵媚的康河也望不見蹤跡,你只能循著那錦帶似的林木想像那一流清淺。」冠賢老師說:「這句話畫起來,名言佳句。」冠賢老師問:「為何康河望不見蹤跡?」經過腦力激盪後,學生答出是康河被樹擋著,所以望不見蹤跡。樹沿著彎曲的河岸生長,兩岸樹木彎彎曲曲纏繞著,所以可以想見康河是嫵媚的。「一流『清淺』,偌大一條康河又不是小水溝,不可能很淺,徐志摩是想像康河的清澈,加上觀景的距離,所以才這樣寫。這樣寫,也能維持文章一貫的浪漫基調,讓讀者有想像空間。」

這第一段文字雖長,但是時間軸上的時間卻不長,它始於「清晨濃霧」,經歷「霧漸消散、晨曦漸明」,至「朝陽糝金」這一幕而止,真要讓徐志摩用跑的,也不能跑太遠,所以「大道→林間小徑→登上土阜」,就是一段簡短的晨間散步,與其著眼於寫景,不如說是作者「喜春」而「寫春」。

從「時間軸」和「寫春」兩條脈絡來看這一課選文,第二段「春光爛縵」搭配「康河河畔場景」,第三段「白日春遊」搭配「人物隨寫」。最後一段「尋春晚景」,也明白表示本文是「多次漫游的經歷」,雖然沒有明確標示「春」字,而「豔紅的罌粟」花期約在四到五月,也可以跟原文「春天(英國是幾乎沒有夏天的)是更荒謬的可愛,尤其是它那四五月間最漸緩最豔麗的黃昏,那才真是寸寸黃金」相呼應。

「荒謬的可愛」這詞早就有人用了,呵呵,學生也會感到徐志摩「一代宗師」真不是喊假的。

基於上述,個人講授此課的安排,重點在於:
一、作者如何循著「時間軸」來「寫春」?
二、如何從「寫春」中呈現他「對康橋的熱愛」?

從這兩問題去探究課文,以選文第一段為例。

時間軸可約化為:濃霧→晨曦→朝陽

再來探討「取材」有沒有「康橋的特色」?能否符合「寫春」與「喜春」?這邊,學生可以很輕易根據課文判斷,並且把景物放進時間軸裡。

既然是語文教學,那麼作者描寫這些場景的美妙、微妙之處,自然也需要在課堂探究一下。

例如:平野上的建築、這一帶的地形、嫵媚的康河、多喝水沒事(回文)、參差的炊煙等。

相較於選文第一段主要寫「遠景」,第二段就是「近景」,這部分學生可以輕易辨識,也能看出時間上承接第一段「朝陽糝金」之後,第二段自然「春光爛縵」,這裡可以讓學生去琢磨章法之妙,第一到第二段,正好是遠近交替,時間承續,場景變換,而「喜春」的情感更增的表現手法。

2015/3/16,上午 12:36:18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