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題:【書感&書摘】重修東南亞史地,《憂鬱的邊界》/阿潑 | 點閱:928 |
張貼者:alice | No Email |
2015-11-03,重修東南亞史地 書名:憂鬱的邊界 作者:阿潑 出版社:八旗文化/遠足文化 初版:2013年1月 《憂鬱的邊界》,新聞科班出身並受過人類學訓練的作者阿潑,以記者的廣度和人類學的深度走讀東南亞各國,讓我第一次對這些似曾相識的鄰國一窺堂奧。 當出國旅遊和臉書貼圖成為全民運動之後,常見身旁的親朋好友不是正在某個國家旅行,就是準備出發或是剛回來,有時因為重疊性太高,不免聯想不同關聯的親友也許正在同一個國度,甚至是同一個旅行團也說不定。尤其是在這個「行日本若像咧行灶跤咧」的時代。 除了日本,中國、歐美各國、紐澳也是經常在臉書上跳出來的景點。不過像本書作者這麼熱衷走訪東南亞這些和臺灣同屬華人圈的國家的倒是少見,而其旅遊見聞在在喚醒了我當學生時只是背一背應付考試的東南亞史地。 我知道沖繩是日本距離臺灣最近的一個縣,可是沖繩竟然是「琉球」這點就讓我驚訝了。以前讀書的時候背過琉球在日本,小琉球在臺灣。長大之後就沒再聽過琉球這個地方,私以為那是因為它是一個鳥不生蛋的地方吧!沒想到它竟然是臺灣人常去旅行的地方!好吧!我承認我是井底蛙啦! 引用一段維基百科上查到的資料,「14世紀初,琉球群島上有3個小王國,1372年開始向中國明朝進貢,15世紀初形成統一的琉球國,17世紀被日本以武力征服,19世紀強行廢琉球國為琉球藩,1879年3月,日本強行吞併琉球,日本將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綁架到東京,置琉球為沖繩縣。琉球國滅亡。直到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後,清政府被迫割讓臺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對琉球失去發言權。1901年,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去世。」 問題是1897年琉球已經叫做「沖繩縣」了,為什麼我這二十世紀出生的人還讀它為「琉球」,而沒有「琉球=沖繩」的概念呢? 住在四面環海的島國臺灣,出入境的空間轉換在機場,移動載具是看不到沿途景色的機艙。而在東南亞旅行,有時跨過一條河就到了另一個國家,有時搭著長途巴士、火車就出入境了。一條湄公河就是四個國家的邊界,而香港進廣東則雖是同個國家卻有邊防界線。 想到那年去美加旅行,從紐約搭火車回多倫多,火車就在邊界把我們放下來,旅客提著行李魚貫下車到火車站檢查證件,也不知這辦的是「出美國關」還是「入加拿大關」的手續,總之等了一個多小時之後再讓我們上火車,「咦!還是我們原來搭的那一列火車耶!」 這是難得的一次「陸路」跨國體驗。 這本書之所以讓我暫停手邊正在讀的書而一口氣把它讀完,是因為本以為臺灣的身份認同問題是最嚴重的了,但讀了本書才知道,他們和臺灣同屬二次大戰的悲劇國,而他們還更像是一團難解的亂麻。 作者以記者的廣度和人類學的深度走過這些國家的邊界,加上文筆精湛流暢,實與一般遊記不同,肯定給讀者留下難以磨滅的回憶。 書摘: p.26 「你可能想不到的,中國其實是越南的陰影。」越南華人老羅說。 雖然中國的資金大量進入東南亞,包含越南在內的多項公共建設都由中國承攬,但越南政府仍持有戒心。交由日本負責的高速鐵路提案,因成本太高,政府財政無法負擔,被越南國會否決,即使官員清楚交由中國可降低到三分之一成本,卻沒有人敢提議,因為心中都有顧忌。就像擔心打開大門迎接了一隻特洛伊木馬一般。 p.35 一般人進出中國國境都只需要一本護照,但能通行全世界的臺灣護照對中國海關來說是「無效證件」,因為護照代表一個國家國民的身分,「臺灣不是一個國家,是中國的一部分。」然而弔詭的是,作為中國的一員,臺灣人仍需要一份特殊證件以及簽證,才能踏進中國。 p.54 「我們沒到過金邊,我們從來沒離開過這裡。」 這些年長女孩沒離開家,沒離開這個鄉村,甚至沒有離開過這家餐廳,除非她們嫁到國外或者去別的國家賣勞力,否則她們一輩子就在這裡,她的的國家只有在自己的眼前和腳下。 p.109 在《緬甸──叛亂和種族政治》一書中,馬丁•史密斯寫到:「殖民者最先剝奪的是當地人的歷史。」 p.156 在《型男飛行日記》中,喬治克隆尼主演的企業資遣專家在過安檢關卡時,一定都會排在亞洲人的後頭,「跟著亞洲人後面最保險,他們最有效率。」……同樣跟隨那些急促步伐的我,也很快拿到行李、出了機場、登上機場巴士,穿過半個夜色中的首爾,到了背包客棧。我都還沒走到門前,打工的中國留學生便從窗口以普通話招呼我,遞給我鑰匙,俐落介紹所有服務,五分鐘之內我便躺在自己的床上。 p.172 南北韓簽訂協議是在一間小房子裡。……這裡的軍人之所以戴墨鏡,是為了不讓彼此眼神對視,敵軍如此接近,哪怕是一個簡單的眼神都會擦走火,不可收拾。 p.176 「你知道這條鐵路的名字嗎?」他沒料到我會問這樣的問題,先是楞住,而後搖頭。我撇了撇嘴:「你們中國人都不必認識鐵路,為什麼我們得死背呢?」 p.177 鐵路往往是殖民者為了取得資源而鋪陳的軌跡,日本在朝鮮、臺灣和遼東半島上築成一條一條的鐵路,「現代化」了這些舊中國的「化外之地」。 p.180 韓國人憤怒中國在教科書中扭曲韓國的歷史,任意抹去韓國的歷史起源,「只因為高句麗王國部份領土今日是劃入中國國境的。」而中國人則時而捏造謠言說韓國人將中國文化解釋成自己的。 p.213 「你幾歲了?」我問眼前的老人,「日本人來的時候我才十一歲啊!」……「我殺了日本人,所以我有這個。」老人指了指背上的刺青:「那個時候,我十一歲。」 看著老人身上的紋身,我不禁一陣心驚:他所殺的「日本人」,或許來自臺灣? 當時日本殖民政府徵招近二十一萬臺籍軍人到南洋打仗,估計約有三萬多人客死他鄉。 p.236 「臺灣學生從天安門前學子的行動訴求反思到自己的位置,他們不願盲目呼應,認為應該展開自己的戰線,在自己的土地上。」二十年後的六月四號這天晚上,只有極少數臺灣人聚集紀念這個特別的日子,在微微的燭光中,討論當年的立場想法。對這群和中國六四世代同輩的臺灣知識分子來說,這只是更凸顯和確定港臺乃至兩岸關係的差異:香港人是情感上越發靠近,臺灣人則是理智上趨於疏離。 p.250 澳門文化評論者李展鵬擁有三本護照,但沒有一本等同於他的身分認同。 「我們一出生就有葡萄牙護照。」……「港澳當時屬殖民狀態,以正統自居的中華民國政府,認定港澳僑生只是暫時被外國人統治而已,我們仍然屬於同個國家。」李展鵬承認,這是本很少使用的護照。……一九九九年那年,澳門回歸……「我的官方國籍是中國,但我還沒和這本護照建立什麼關係。」 p.252 孫文並不等同於國民黨,他在共產黨心中也是有地位的。 p.262 鄭和的船員和隨著遠嫁而來的明朝公主的隨侍,留在這個熱鬧鼎沸的新興城市,與當地姑娘結婚生子,他們的後代男為峇峇(Baba),女為娘惹(Nyonya)。 p.267 當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提到「華僑」這個詞時,她有些排斥:「對我來說,華僑的定義是移居國外的華人,仍帶有原國籍及國家認同。但我出生在馬來西亞,對中國和臺灣都沒有國家認同,我有的,只是華人血緣。」 p.268 除非對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有強烈認同,否則這些出生於東南亞的華人都不稱自己為「華僑」,即使是中國政府也不這麼稱呼他們。 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便宣布中國對華僑的立場:「海外華人應該要效忠當地政府,並遵守當地政府的法令。」對中國官方來說,所謂的華僑是「以中國國籍身分移居國外者」。……然而,延續「中華民國」思想的臺灣卻相反,為了答謝海外華人對革命事業的支持,政府在法律和政策上都將有中華民族血統者視為「華僑」,並設立了「僑教政策」,接受全球華裔「歸國」升學。 p.277 「我們很早就知道濁水溪,卻不知道伊洛瓦底江。」小馬從小讀的是臺灣送去的課本。我忍不住想像,遙遠之處,有個和我朗讀同樣課文,寫著同樣習題,一起唱著國歌,一起看著青天白日旗升空,同樣不認識緬甸這個國家,卻對中國歷史故事和黃花崗烈士一樣熟悉的孩子。我們處在不同次元,卻同時被植入另一時空的思想。 p.290 按照中華民國國際法的第三條第四點,外國人入籍要「有相當之財產或專業技能,足以自立,或生活保障無虞。」李澤成對此不敢置信,政府公務員竟覺得只要拿得出四十萬就合乎第四點? p.311 為什麼我總是想離開臺灣,離開熟悉的地方,一次又一次到不遠的他方旅行,我總覺得,在那裡,我才能知道自己是誰,才知道故鄉的位置。 越是怯於認識他們,越是會複製偏見和仇恨言論,也越是加強心裡的邊界,衝突自然就存在了。 |
第 1 篇回應 | 回應者:噪音 |
延伸閱讀: 2015/12/04 (五) 19:00 書店藝文- 講座 《從新聞到散文》/ 阿潑 【愛悅讀】 20150331 - 憂鬱的邊界 - 阿潑 |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