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關於「扶疏」一詞的「枝葉繁茂四布」義 點閱:723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關於「扶疏」一詞的「枝葉繁茂四布」義

以前我曾在臉書開玩笑說:

該如何解說「扶疏」為何是「茂盛」呢?

說到這個「疏」,就可以聯想到「稀稀疏疏」。

既然是「稀稀疏疏」,想像中的畫面,自然是很空曠。

要將「空蕩蕩」的畫面「填滿」,如果由花草樹木執行,就得「長得很多」。

花草樹木「長得很多」,當然就是「茂盛」啊!

所以啊,「扶疏」的「扶」,就是「幫助、輔助」;幫「稀稀疏疏」的畫面填得滿滿滿,就是「扶疏」啦。

這是「帶著奧義」的戲言。若要認真說,「扶疏」一詞的「枝葉繁茂四布」義,可以從兩個面向探討。


一、從「扶」與「枎」的音義關聯看:

可能是從《說文》:「枎疏,四布也。从木夫聲。」講的即是枝條四散分披,長得繁茂的樣子。


二、從「疏」與「蘇」的音義關聯看:

可能是從《詩經》「扶蘇」一詞而來。

《詩經•鄭風•山有扶蘇》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
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山有喬松,隰有游龍。
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此詩背後諷諭什麼,姑且不論。單就「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山有喬松,隰有游龍」的藝術表現與造語規律來推論。

游龍,在此指的是一種「草」。

如果我們認同此詩前後兩章的藝術表現與造語規律有「一致性」,那麼:

「扶蘇」對應「喬木」,皆為「木」;

「荷華」對應「游龍」,皆為「草」。

都是借用植物的「茂盛」樣態與特性來比喻人事,所以有學者將「蘇」視為「櫯」,也是據此而來。

其中細節,在此不多論,只看「扶蘇」一詞所包含的「植物生長茂盛義」。因為「疏」與「蘇」古語疊韻相通的關係,「扶疏」一詞,由《詩經》「扶蘇」延伸遞轉而來的「茂盛義」,也就說得通了。


我只是「推論其可能性」而已,有興趣的朋友參考看看即可。

2025/2/22,下午 02:43:16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