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譬喻或轉化──那堆茂盛的葉子究竟怎麼了? 點閱:1038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前言】
這篇小文原本是2023年1月初,我在某個國文教學社群裡的回應(我已經忘了是哪個,抱歉)。當時的問題是:

「茂盛生長的葉子,也能減少雨滴對脆弱土壤的撞擊,是水土保持的好幫手。」本段文句所用的修辭技巧與下列何者不同?
(A)大自然有時很像戲劇
(B)那成點狀分布的碧綠,竟是臥在沙地上安恬地晒著太陽的西瓜
(C)細細一線,卻想與整座天空拔河
(D)鮭魚只要踏上返鄉之旅,一入淡水即不再攝食

從題目設定的正解為A可以知道,設計試題的人將題幹敘述歸類在「轉化」,而選項中只有A為「譬喻」,所以為此題正解。問題就出在題幹敘述的修辭判定,在中小學課程的修辭格系統中,題幹敘述屬於「甲項是乙項」的隱喻,屬於「譬喻」的一類,因此,選項A與題幹敘述其實同屬於「譬喻」,並不是「轉化」。

今天有朋友問起類似的問題,請原諒我的疏懶,謹以此作為說明,但是,10元還是要收的。

〈譬喻或轉化──那堆茂盛的葉子究竟怎麼了?〉

簡單說明一下,以免討論半天,只收穫了滿頭問號,甚至累積了一肚子氣啊。

進行辭格判斷,自然要依照辭格的定義與分類。這一點,眾人應該是有共識的。

譬喻辭格在中小學的國語文課程中,大致是這樣分類的:
明喻:A像B
隱喻:A是B
略喻:A,B
借喻:(A隱於脈絡)B

當然,譬喻辭格不只有這些,這裡我們框在「中小學的國語文課程」,方便說明。

當文句形態與內涵符合「明喻:A像B」,通常不會有太多疑義。

當文句形態與內涵符合「隱喻:A是B」,對於學習者而言,困惑點就出現了。

造成困惑和理解分歧的主要原因,在於「是」這個字(詞)。

讓我們先看個例子,這是徐志摩的名句,也是修辭書的典例:
【隱喻:A是B】【常見例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如果對於修辭格涉入未深(中毒尚淺),通常會基於語感,很直觀、很直覺地認為:這是「轉化」。

然而,根據辭格的定義與分類,它真的只是「譬喻」,是譬喻中的隱喻。

前面提到,造成困惑的主因在於「是」,因為,這裡牽涉到對於「是」的理解與應用。

む修辭的譬喻格め
「是」採「語言文字義」,理解為「像是」

む直覺語感的認知め
「是」採「邏輯符號義」,理解為「等於」

當我們將「是」理解為「等於」時,「A是B」會進行「質性轉移」。

當我們將「是」理解為「像是」時,「A是B」則進行「質性類比」。

以上,也是許多介紹譬喻修辭格的書本或文章經常忽略的點。

一開始提到,進行辭格判斷,自然要依照辭格的定義與分類。因此,若是要判定「那一堆茂盛的葉子」究竟怎麼了?在這裡自然要依循辭格的定義與分類,「葉子」跟「好幫手」之間,是一種「質性類比」,所以那句子是「譬喻」。

會覺得「葉子」跟「好幫手」關係匪淺,一定有「轉化」,那是因為採用「直覺語感認知」,將「是」理解為「等於」,自然就會將「葉子」跟「好幫手」進行「質性轉移」。

當然,若您堅持採用「邏輯符號義」,將「是」理解為「等於」,那麼,以下的例句也應該保持一貫性,判定為「轉化」:

成畦的菜花,是后土之上段落鮮明的大塊文章,是幾何學裡最精整富麗的平面。
──陳幸蕙〈碧沉西瓜〉

因循怠惰,是一條綑住手腳的繩子,它能使我們的事業永遠不能成功。
──甘績瑞〈從今天起〉

在「轉化」中,便是將「A物」與「B物」進行「質性轉移」的修辭技巧。

回到「那堆茂盛的葉子究竟怎麼了」的修辭判定:「茂盛生長的葉子,也能減少雨滴對脆弱土壤的撞擊,是水土保持的好幫手。」

採「邏輯符號義」,將「是」理解為「等於」,讓A與B進行「質性轉移」,判讀者會直覺認為這是「轉化」;而在文學表現上,原本就有藉此讓讀者產生「A就是B」的意圖與效果。但是,將問題放回「辭格判定」時,在譬喻格的定義規範下,它就是「譬喻」,是譬喻中的隱喻。

2023/10/12,下午 08:38:43

1 篇回應 回應者:噪音
相關:「我這隻食字獸」,書上寫「譬喻」,可以說是「轉化」嗎?


2023/11/3,下午 08:13:24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