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當為路寢之臺」的解讀 點閱:2072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學期末,因為第三次定期考範圍有「晏子使楚」一課,教師手中的備課用書,學生自行購買的參考書,依慣例,免不了都會收錄「基測」、「會考」曾經出現過「晏子」的考題。學生拿來請益的,正是「104國中教育會考」的題目。

【104會考】
  景公之時饑,晏子請為民發粟,公不許。當為路寢之臺,晏子令吏重其賃,遠其兆,徐其日而不趨。三年臺成而民振,故上悅乎遊,民足乎食。
    ──改寫自《晏子春秋》
【注】1.路寢:天子或諸侯的居室 2.重其賃:提高工資
   3.遠其兆:延後完工期限

問題不在於試題,在於解讀這篇文章。很妙的是,許多人(包括我)儘管對文言文的內容「讀不太懂」,作答時,卻又往往能「巧發奇中」的寫出正確解答,這真是一種有趣而且值得探索的現象。

這篇改寫自《晏子春秋》的引文,如果沒有附上三個注釋,那麼,「路寢」和「遠其兆」,說真的我也很難當下知道「所指為何」。其中的「路寢」還好,我當然不會理解成「在路邊睡覺」,好端端的,君王弄個樓台在路邊睡覺不合理啊!而且文末有「上悅乎遊」,我會理解成「君主用來宴樂的別墅」,這又好像跟試題的註解不太一致。

學生抱書來請益的當下,我也懶得說「等老師查書之後明天再回答」,直接讀過之後,略加思索,隨即口譯給這位認真的同學聽聽,當然,也會提醒同學,我的說法僅供參考。

接著又想起教師的備課用書可能會有,就翻出來直接給這位同學看。學生看完說:「阿賢你剛剛說錯了一個地方。」是的,身為專業的米蟲,說錯很正常,但是我知錯能改啊!

備課用書上頭的「語譯」是這樣寫的:
  齊景公在位時鬧饑荒,晏子請求給百姓發放糧食,景公不同意。晏子主管修築君王寢宮的平臺,他命令官吏提高雇工的工資,延緩完工期限而不加以催促。三年後平臺築成,百姓也得到救濟,所以君王享樂的心獲得滿足,人民缺糧的問題也得以解決。

問題出在「當為路寢之臺」的解讀,我們做個對照表來看看。


「當為路寢之臺」的解讀,備課用書上寫「晏子主管修築君王寢宮的平臺」,這我就好奇了!晏子身為「相國」,且不論春秋時代齊國有沒有這種職務名稱,至少我知道,晏子身為「大ㄉㄚˋ夫」,是主持國政的重要官員,講實際一點,就是掌握政令的權臣,怎麼會自己去「主管」修築君王寢宮的平臺這種事情?除非晏子很愛貪污而工程又有油水,不然,這種事情自有其承辦官吏,晏子只要下個諭令就可以了。

「當為」解讀成「晏子主管」本身就很奇怪,不是硬拗「晏子是政令所從出,當然也能解釋為主管」就說得過去。「公不許」之後斷句成「句號」,「當為路寢之臺」則為新起一句,「晏子」作為主語,是「令吏」而非「當為」,這個「當為」應該是「當時景公想要或正在(蓋新家)」,讓晏子有了展現「政治家智慧」的操作條件與空間,與其跟景公「盧」,不如將計就計。所以我的解讀是這樣的:


晏子不選擇「犯顏直諫」,而是選個「一舉兩得」的方式,一來呼應文末「上悅乎遊,民足乎食」,二來凸顯出晏子的為政風格。

當然,我的解讀只是參考用,誠如開頭所言,儘管對文言文的內容「讀不太懂」,作答時,卻又往往能「巧發奇中」的寫出正確解答,所以也沒啥影響,就當作是我誤解了吧。

附錄:三家出版社「104會考」該題的語譯比較

N:景公時鬧饑荒。晏子請求景公給百姓發放糧食,但是景公不同意。晏子主管修築天子、諸侯寢室的亭臺,他命令官吏提高雇工的工錢,延緩完工的期限,而不加以催促。三年後亭臺築成而百姓也得到振濟,所以君王滿意遊玩於亭臺,而百姓糧食能飽足。

H:齊景公在位時鬧饑荒,晏子請求給百姓發放糧食,景公不同意。晏子主管修築君王寢宮的平臺,他命令官吏提高雇工的工資,延緩完工期限而不加以催促。三年後平臺築成,百姓也得到救濟,所以君王享樂的心獲得滿足,人民缺糧的問題也得以解決。

K:景公當政的時候發生了饑荒,晏子請求發給百姓米糧,景公不同意。那時候景公想要修築宮殿的高臺,晏子下令提高工資,延後完工的期限,並且不去催逼服役的百姓。三年後高臺修築完成了,而百姓也得到救濟,景公很高興的去高臺遊玩,百姓的糧食也得到滿足。

2018/7/5,上午 12:58:32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