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子何恃而往」是否為反詰語氣? 點閱:5402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在〈為學一首示子姪〉課文中,蜀鄙二僧對話,富者兩次「子何恃而往」的提問,是否為反詰語氣?

這問題從「反詰」的不同定義去檢視,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原文】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首先,處理「反詰」,也就是先確認我們對「反詰」一詞,乃至於「反詰語氣」的認識與理解是否相同。

一、反詰=反問

這部分有權威辭典支持,可以視為普遍共識。

二、「反詰」、「反問」的意思為何?

1、對提問者發出問題,也就是反過來對提出問題的人發問。

2、採用修辭學「反問」辭格的定義,提問者已有答案,故意從「答案的反面」提問,目的在運用疑問句式,強化語意跟氣勢。

其次,分別使用「二1」、「二2」的定義,檢覈文章中兩次出現的「子何恃而往」。

一、採用「二1」對「反詰」、「反問」的定義:對提問者發出問題,也就是反過來對提出問題的人發問。


以「二1」定義檢覈,第一次的「子何恃而往」很明確是反問,反過來對提出問題的人發問。

至於第二次「子何恃而往」,則需要斟酌。從句子接續的表面關係來看,上一句是窮和尚的直述句「吾一瓶一缽足矣」,第二次的「子何恃而往」不是反問,因為它並不是「反過來對提出問題的人發問」。

從語意脈絡來看,第二次的「子何恃而往」其實跟第一次相同,都是對「吾欲之南海,何如」這句提問徵詢進行「反問」,所以兩次的「子何恃而往」都可以視為「反問/反詰」

這裡必須注意的是,當我們採用「二1」定義,就沒有「答案在問題反面」的考量。

二、採用「二2」對「反詰」、「反問」的定義:修辭學「反問」辭格定義,提問者已有答案,故意從「答案的反面」提問,目的在運用疑問句式,強化語意跟氣勢。


當我們採用「二2」對於「反詰」、「反問」的定義,這時候,所謂的「反詰語氣」指的應該是:以疑問句式呈現,並且,答案在問題的反面。

第一次的「子何恃而往」,沒有條件支持它呈現「反詰語氣」,這個「質疑」,驚訝跟好奇的成分偏高。

第二次的「子何恃而往」就不只是驚訝與好奇,它是基於不認同貧者的「行動方案」而發出的質疑,這裡已經充滿著否定與嘲諷。

但是,第二次的「子何恃而往」,有沒有符合「答案在問題的反面」這個定義呢?如果符合「反問」的條件,「子何恃而往」的反面又是什麼呢?

先看看「反問」辭格的兩種型式:
【問反/答正】我難道不關心你嗎?→其實我很關心你。
【問正/答反】你這樣就算關心我?→其實你不是很在意。

再來看「子何恃而往」,如果我們同意它屬於「問正/答反」的反問型態,那麼,富和尚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我不認為一瓶一缽能讓你到達南海。」

所以,採用「答案在問題反面」的「二2」定義來檢覈,第二句「子何恃而往」可以視為反詰語氣。

2017/1/20,上午 01:58:24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