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重建犯罪現場:「張釋之執法」的「犯蹕」問題 點閱:1479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兩個問題:
「犯蹕者為何會沒有聽到任何馬蹄聲而以為巡行隊伍已過呢?」
「犯蹕者為何沒有先探頭張望的動作呢?」

試著模擬重建當時情境,若有說的太笨的地方,還請見諒。

一、先看看「中渭橋」

這是橫跨渭水的一座橋,網路上可以查到相關資訊:始建於秦,橋廣6丈,南北長380步,是重要交通孔道。另一個考古發現則說,廚城門一號橋可能就是歷史上的中渭橋,橋樑南北長度約880公尺,橋樑兩側橋柱間寬度約15.4公尺,是罕見的木石結合橋樑。

從數據上看,這不是一座小小的便橋,如果犯蹕者只是個路人甲,想暫時躲在橋下,選擇橋頭或橋尾、便於進出的地方會比較合理。如果犯蹕者沒有行刺的意圖,照理說不會選擇「高難度」與「追捕不易」的位置躲藏。

假如犯蹕者是刺客的話,選擇橋中段,一擊不中,能逃走的機率高。

如果不是橋頭或橋尾,而是躲在中段位置,或者稍偏橋頭或橋尾也算,要從橋樑兩側橋柱攀上橋面,這身手不是普通人。一冒出來,發現跟皇帝車駕尚有距離,且驚動四周的御林軍,往橋下跳水,「使騎捕」也未必能抓到。

假設一步的平均距離60CM,380步約有228公尺。橋有相當長度,橋面有相當寬度,不管從橋下哪個位置冒出來,要直接「賓果」皇帝車駕的機率低。

從橋的重要性看,它是極重要的交通要衝,平日流量應該不小。

二、從皇帝出巡的儀仗與警戒來思考

「犯蹕者為何會沒有聽到任何馬蹄聲而以為巡行隊伍已過呢?」這跟皇帝出巡的維安工作程序有關。

縣人來,聞蹕,這個「蹕」不單純是交通管制,重要的是「維安」工作,在皇帝車駕抵達之前,要提早,通常會提早很多時間,進行交管、淨空、安檢、警戒等任務。

所以這位「犯蹕者」躲進橋下的時間點,絕對不會是中渭橋完成交管淨空之後,應該是他來到中渭橋的橋頭或橋尾時,突然遇到人潮前方傳來「蹕」的管制消息,可能是「第一次」遇到這種大事,一時慌張或貪圖方便,沒有跟著人潮疏散,就自作聰明、趁著人多的時候躲進橋下。

前面提到,維安工作會提早很多時間完成布置,尤其是像「橋」這種特殊地點。「犯蹕者」在前置維安部隊到達之前,就已經躲進橋下,等到維安部隊將「平常人來人往的中渭橋與附近」淨空,這段時間肯定不會很短,而「犯蹕者」躲進橋下當然「久之」。

交管淨空之後,要保持肅靜,靜候皇帝車駕蒞臨,這時候,部隊應當是「人馬肅立禁聲警戒」,這段「靜候皇帝車駕蒞臨」的時間通常也不會很短,所以「犯蹕者」躲在橋下繼續「久之」。

皇帝車駕遠遠地、緩緩地來了,這時候更加「人馬肅立禁聲警戒」。

「犯蹕者為何會沒有聽到任何馬蹄聲而以為巡行隊伍已過呢?」因為,此時可以目測皇帝正要來,可是還有好一段距離,人馬持續肅立禁聲警戒中。

「犯蹕者為何沒有先探頭張望的動作呢?」

司馬遷沒寫而已,現場的情況可以模擬如下:

鏡頭回到「犯蹕者」。等了很久,咦,靜悄悄的。應該是沒事了,探出個頭看看。哎呦!我要死了!皇帝的車駕來了。

「此人親驚吾馬」是皇帝心裡感覺很不爽的說法,較為合理的推測是,犯蹕者出現時,與皇帝車駕尚有段距離,驚嚇到皇帝車駕的,應該是警戒的維安部隊的激烈反應。

「犯蹕者」這一探頭,立刻引起警戒的維安部隊如臨大敵,如臨大敵啊!可能負責的指揮官當下還會想到「這下老子要被誅九族了」。維安部隊突然響起「橋下有刺客!」此起彼落呼應、大喊方位、轉換隊形,「犯蹕者」也嚇得往橋底下亂竄(往上跑等於自殺),這突然大亂的場面嚇到皇帝車駕的可能性較高。

「於是使騎捕」這不需要皇帝親口,「屬之廷尉」應當也是依律而行,「犯蹕者」沒有攻擊行為,但有嫌疑,當然要審訊「有無預謀與共犯」。

接下來就是要如何定罪了。「犯蹕」跟「謀反行刺」是不一樣的,一場烏龍嚇到皇帝,相關人員壓力更大,因為這屬於維安疏失,如果以「謀反行刺」論罪,一票人通通砍頭也有可能。但是以「犯蹕」論罪就不一樣了,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或許也是漢文帝當下「感覺不爽、又不好直接發作」的糾結所在。

最後,學生也常會問,交通管制為何不先公告?這是皇帝的維安問題,當然不可以先公告啦!

2016/11/21,下午 09:19:13

1 篇回應 回應者:christine
這簡直是CSI重建現場啊~~超清楚的。可以當作二年級張釋之執法的補充資料。^^


2016/11/23,上午 08:22:05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