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法則之力】推敲「一小段荀子〈天論〉」,兼及「排比」在閱讀理解之應用 點閱:1470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因應教學需要,在基測年代,至民國99年之前,基測之後我會將整分試題逐一解析,打成word檔,例如這張截圖:


這只是做試題研究與分析的第一道工序,除了試題的解析,遇到題幹或者有些選項是文言文時,也會將之翻譯成白話,一來確實檢證自己理解的內涵是否無誤,沒有模糊之處;二來當作精進練習,歷程中遇到的困境解惑與體會,恰好也能轉移到課堂上,若學生遭遇類似問題時,至少能給些「過來人的建議」。

雖然我的古文程度不算太差,掌握的工具知識也勉強應付,還是難免會遇到比較棘手的情況,例如97年第二次基測第30題,當時翻譯完還興奮地寫下一句心得:


97年第二次基測的國文試題,引用的文言文,相較於之前是比較艱深的,其中的題組45、46的引文荀子〈天論〉:「在天者莫明於日月,在地者莫明於水火,在物者莫明於珠玉,在人者莫明於禮義。故日月不高,則光暉不赫;水火不積,則暉潤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則王公不以為寶;禮義不加於國家,則功名不白。」當時也花了我不少心力去解讀翻譯。

在這個開放民編本的年代裡教書,是非常有福氣的。在我完成97年第二次基測國文試題的解析後,也得到NHK的「詳解檔案」,讓我可以對比參照,學習人家的優點長處。有了NHK的火力支援,99年起,我就不再做這種「多作怪」之舉,頂多就是自行作答之後,寫寫心得,例如:

簡說99年第一次基測國文試題與寫作測驗
99年兩次基測國文試題比較
100年第一次國中基測國文試題小探與二測應試建議
104教育會考國文科試題【我也寫寫看】

會寫這些東西,倒不是我天資聰穎、勤奮過人,只是剛好任教國三班級,順勢為之。子曰:「不研究,無以言。」若我不先琢磨琢磨,在炎夏考季的國三生,又怎能在剛考完的狂躁中,真真切切地獲得「多麼痛的領悟」呢?

以前自顧自地寫著,也沒有多想什麼,頂多就是完成的當下,有了「欣然忘食」或「怒吃一頓」的開心而已。剛好今年暑期二升三的認真同學來訊詢問,那就把當時「推敲的過程」寫出來獻曝一下,希望對你的學習能有一點點助益。

前面是歐哩桑的嘮叨,請諒解我的症頭,主題將由下一段開始。根據《科學人》雜誌,2014年第144期2月號〈大腦偏愛紙本書〉一文,當我們需要嚴謹推敲、反覆比對的閱讀型態時,紙本閱讀更能提升記憶與理解力,所以建議你將底下內容印出來慢慢研究,如此對眼睛也比較好。

來源:97年第二次基測,45至46題組引文。
  在天者莫明於日月,在地者莫明於水火,在物者莫明於珠玉,在人者莫明於禮義。故日月不高,則光暉不赫;水火不積,則暉潤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則王公不以為寶;禮義不加於國家,則功名不白。(荀子〈天論〉)

依課堂慣例,在解讀之前,先將一整段的文字,分拆成這樣子,操作起來比較容易:

「莫明於……」的句型,跟國中課文「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是一樣的,它的解讀方式如下:
某某,莫A乎B→某某,沒有比B更A的了

所以,「莫尚乎勤」就是:沒有比勤更要緊的了。
同理可證,「莫明於日月」就是:沒有比日月更明的了。

到這邊,「資聰材敏,倍人也」的你應該是沒問題的,問題在於「明」字不好解讀。讓我們先請NHK來救援,也是整理成拆分格式,方便對照解讀:

N版


H版


K版


先來處理「明」字:


從這張對照表中,我們會發現,「明」大致被解釋成「明亮」、「顯著」、「明顯」,這樣放進句子裡,模模糊糊的,彷彿有點懂了,文章的意思還是可以抓個八七分,試題照樣可以答對。只是,仔細推敲,又不免生出疑惑:

日月、珠玉說「明亮」,我們可以接受,但是,水火、禮義是哪裡明亮了?又哪裡顯著了?

讓我們的腦袋換個角度思考,先想想這四個分句,是「要強調什麼」?

對的,根據「主角最後登場」法則,這四個分句,前面三個「日月」、「水火」、「珠玉」都是配角,主角是「禮義」,是作者所要強調的議題。

不要受篇名「天論」影響,我們可以直接看出,作者要申論的,就是「禮義在人類社會的重要性」,而且是設定在「最重要」的地位。既然是最重要,那麼,翻譯成「明亮」、「顯著」、「明顯」,自然也有八七分了。

再進一步,知道是論說「某某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很重要」就是「影響很大」,「最重要」就是「影響最大」,這個思路,三個配角與一個主角都適用,這也是我們拿來解讀的方向。

順著「某某」對人類社會與生活「最重要」、「影響最大」的思路,我們可以這樣解讀:

賢版


到這邊,關於「明」的困擾,就可以放下了,接下來要處理的,是「情商感知」的問題,也就是文章的情感、語氣問題。

先把句子根據文義脈絡擺成這樣:


然後我們會發現,這「故」字的解讀也是個問題。

前來救援的NHK,以及市售參考書籍、網路大德所寫的翻譯,大致上都把「故」解讀成「所以」,套入句子就變成這樣:

在天者莫明於日月,故日月不高,則光暉不赫
因為)在天上,日月最明亮,所以,日月的位置不夠高,光輝不燦爛

在人者莫明於禮義,(故)禮義不加於國家,則功名不白
因為)在人世,禮義最重要,所以,禮義不能施行在國家,功名不白

這樣的解讀,會不會覺得怪怪的?

「因為……所以……就……」
「因為」A最重要,「所以」A不擺在最重要的位置,「就會」失去重要性

真的不覺得怪怪的?不覺得意思不通暢?不覺得語意邏輯有點卡?如果完全沒有,那只好到這邊先下課了。緣分不到,有些事情是不能強求的。

「因為……所以……就……」是一組「順接」的語氣,而文章「三配拱一主」的「排比」句型,則是有「語氣疊加」效果的。第一組「排比」從「天」、「地」、「萬物」到「人」出場,語氣上強化了「禮義在人世的最重要性」,接下來則要申論,如此「最最重要的東西」,「如果」不擺在最重要的位置,就會造成效用大減。第一組「排比」的情感語氣,疊加到第二組「排比」之後導出:人世最最重要的禮義,「如果」不能在國家施行,情勢就會比「天不明亮」、「地不生養」、「珠玉泯然萬物」或「明珠暗投」更嚴峻。這才是前後兩組「三拱一」的排比句式,所疊加並呈現作者情感跟語氣的企圖與效果:強調,強調,再強調啊!



前後兩組「三拱一」的排比句式,所企圖強化疊加的效果,是升高論說的氣勢以說服讀者。這裡,我們試著將「故……則……」,改以「如果……就會造成……(後果)」的假設語氣來解讀,看看語意跟語氣會不會更能表現出作者的迫切勸說之情:

【原文】在天者莫明於日月,故日月不高,則光暉不赫
在天上,日月最明亮;所以,日月的位置不夠高,光輝不燦爛
在天上,日月最明亮;但是,日月的位置如果不夠高,光輝不燦爛

【原文】在人者莫明於禮義,(故)禮義不加於國家,則功名不白
在人世,禮義最重要;所以,禮義不能施行在國家,功名不白
在人世,禮義最重要;如果,禮義不能施行在國家,功名不白

這樣是不是比較妥適呢?

是不是比較妥適,還是要放入整體文義脈絡來決定。我們可以把這段話與對照翻譯表列出來,整個順讀看看,再與之前NHK版本交互考量之後,由你自行決定取捨。

賢版


取捨當然在於你,我的解析也只是一種個人看法,未必高明。最後,不管你認同哪一種解讀方式,總是要知道,就學習而言,最重要的是演繹推論的方法與過程;又,美妙的是,不管你選擇哪一種解析,都不會影響對這題組的作答,這就是測驗考選擇題的好處囉!

「學以致用」需要思辨的歷程來落實,以上關於「一小段荀子〈天論〉」的推敲,也應用了我們學過的「排比」修辭法。「排比」句式對情感跟語氣的疊加效果,放在白話文裡也是適用的,例如以前課本選文劉墉〈你自己決定吧〉,你可以自己決定需不需要找出來融會貫通一下。

最後,與你分享我推敲完這一小段引文之後,得到的「申論」、「強調」與「言外之意」。

申論:好的東西,必須落實,才能展現應有的成效;本質再好的東西,若無處實踐或消極經營,非旦助益有限,甚至會隱而不彰。

強調:好的事物、方法或制度,不是自然而然就會長出豐盛的成果,需要正確認知與實踐。

言外:不要老是搞那些天人感應、祥瑞災異的宣傳啦!務實去做真正有用的事情,才是對的。

祝,明年參加會考時,閉著嘴巴作答,也能猜對每一題啦!

2016/8/2,下午 02:30:15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