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探討一則古典詩的文意理解題(江流石不轉) 點閱:1393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這是臉書社團一位夥伴分享的試題: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江流石不轉」這一句,如果對照上下文,可用下列何者做為說明?
(A)水到渠成(B)文風不動(C)名留青史(D)音容宛在。
這題答案B或C適合呢?為什麼

(以下為個人的淺析)

上文:功成名就
中間:「江流石不轉」
下文:遺恨

【對照上下文】
「八陣圖」成就了事業與戰陣上的功名,
不管「八陣圖」是行軍布陣或奇門遁甲,
都可以視為孔明匡扶天下的宏圖,
只是在詩歌中以「八陣圖」借代之。
在宏圖偉業中,
如果推動方案的「各種條件」沒跟上,
再好再精密的布置與設計,
終歸是轉不動的空想與遺憾而已。

用「八陣圖」來借代匡扶天下的宏圖,
一來是詩歌的形式,造語精練而指涉深遠;
二來是詩教的敦厚,那些造成「條件跟不上」的種種,
當然包含了蜀漢的君臣們,
不直言當時君臣之昏敝,
只言「江流石不轉」,
想來也寄寓著詩人對於自身時代的感觸吧!

本詩重點在感歎「遺恨」,不在於稱頌「功成名就」,
「功成名就」只是舖墊與凸顯出「遺恨」之深沉與無奈,
而此「遺恨」跟「江流石不轉」有關。

如果把「江流石不轉」解讀為「物是人非」,
則「江流石不轉」是詩人對景懷古、憑弔先賢,
「江流」以喻「時逝」而「人非」,
「石不轉」則況「物是」而「遺恨」,
從這個角度解讀,
「江流石不轉」的說明,應該是「物是人非」。
既不是「(B)文風不動」,
也不是「(C)名留青史」。

放進整首詩來看「江流石不轉」,
那麼,此詩旨在感懷先賢,嘆其「遺恨」,
選B跟選C都是不切此詩原意與主旨的。

如果,依最前頭「條件跟不上」的觀點,
對照上下文,「江流石不轉」這一句,
應該是「恨鐵不成鋼」吧!

這也是文意理解題常見的問題,
作答者對於題幹文本的理解,
迥異於命題者的見識與偏好,
於是,完全選不出正解的情況就出現了。

2016/6/22,下午 10:41:40

1 篇回應 回應者:噪音
這是2014年7月12日寫在臉書的隨筆,今日自動跳出,綴補在這邊,當作參考。

「閱讀理解」的題目,如果出現命題者本身識見不明,就會出現像這樣牽強硬拗的現象。參加正式考試,遇到這類題目,考生只能祈求神明庇佑,程度越好,死得越慘。

桃園縣103年國中教甄,國文卷
第30題

《搜神記•卷九》記:「王莽居攝,東郡太守翟義,知其將篡漢,謀舉義兵。兄宣,教授諸生,滿堂。群鵝雁數十在中庭,有狗從外入,嚙之,皆死。驚救之,皆斷頭。狗走出門,求不知處。宣大惡之。數日,莽夷其三族。」這則故事是在暗喻?
(A)王莽的行徑如禽獸
(B)為人臣應忠心耿耿
(C)兄弟鬩牆非常不智
(D)密謀之事不宜宣揚

答案給A,而實際上這一題四個選項都不是正解。

這段話是暗喻:天發警兆,災在眉睫,但是有些人寧願死於信仰或理念也不肯逃避。

至於王莽的做法禽獸與否,別鬧了,成王敗寇,滅門夷族的事多不勝數,至少,禽獸也不至於如此。


2016/7/12,上午 09:56:01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