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題:【木蘭詩】記一下研習心得,20160407 | 點閱:1597 |
張貼者:噪音 | No Email |
〈木蘭詩〉屬於樂府,詩歌體裁受限於形式,描寫事件與人物時,通常不精準也過於簡略,拿來當作分析「藉事寫人」的範文,並不適宜。如果要做「藉事寫人」的分析,散文、小說更合宜,例如〈王冕的少年時代〉。 目前輔導團和示範學校在作的「共同備課」存在著明顯的缺陷。最明顯的缺陷是:這種共備是為了「標準化評量」而實施,共備決定的教學重點、教學設計,是在一套固定的架構下進行,長久下來將泯除教師的個別差異,教學容易因此而僵化。而共備產出的學習成就評量設計,是奔向會考那一套「標準化評量」的,這樣的「共同備課」,對教師的教學創意與學生的多元觸發,都是不利的。 更嚴重的一點是,這樣的「共同備課」模式,在「文本內容分析」上,很容易落入人云亦云的窠臼,今天研習會場當作範例的〈木蘭詩〉,就呈現著這樣的現象。因為在這一套共備模式中,文本背後的文史背景與各類專業知識完全被忽略了,因為這些無法適用於所有選文,所以在「文本內容分析」的架構中,未列入也未強調。 這會造成什麼狀況呢?以〈木蘭詩〉為例,像「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就會完全限制在固有的解法中,說是軍情緊急、軍隊移動迅速,甚至還能胡扯到勢如破竹、節節勝利去,彷彿戰爭只是一場一面倒的遊戲,這根本就在誤導學生對於國族之間激烈爭戰的認知。也許有人會說接下來的「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是寫北地征戰生活的艱苦啊!沒錯,按照傳統的教法,一句一句拆出來講「本意、寓意、延伸意」,就會是這樣的結果。 若說「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是寫北地征戰生活的艱苦,那「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為何不能也解作是寫北地征戰生活的艱苦呢?快速行軍,就算是追擊敵人,也不是件輕鬆又愉快的事,好不? 連學生都會直覺的質疑:「男女同吃同住十多年,木蘭女兒身怎麼可能不被發現?」教師若只循著舊說法,又循著這套共備模式分析文本,說這剛好寫出木蘭機智英勇,那我拿著教師手冊、備課用書照本宣科也是一樣的結果啊!檯面上那些吹來捧去的各種教學法,教出來也只是這樣的標準答案而已,那還不如我用自己的填鴨式教學法,學生反倒能觸發獲得更多不同層面的問題。 這樣拆解句子是看不出〈木蘭詩〉要表現的「木蘭樣貌」的。〈木蘭詩〉要表現的「木蘭樣貌」,一是要從整個作品找線索來分析,二是這首詩根本迴避陳述木蘭在戰場的表現,只將重心放在「忠孝」而已。也許有人會反問:「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不就證明了木蘭軍功卓著,戰場英勇。」軍功卓著可以肯定,戰場英勇就需要討論了,你覺得,木蘭在軍中的身分或職務,是負責衝鋒陷陣的阿兵哥嗎?是跟一大票夥伴、弟兄同吃同住同睡,一起冒著箭矢殺敵,用鮮血累積出來的戰功嗎? 這種機會太少了,通常只會發生在小說的主角身上,因為主角有不死光環啦! 以今天看見的共備模式與文本分析規範,這一套作法用來訓練實習教師或新手教師頗適合,至少有個可以遵循的章程可以照著做,但是教學現場有經驗的教師就不太合適這樣做。面對不同類型或內涵的文本,有經驗的教師應該發展出自己風格的解析與講授之道,當然,通常也不需要檯面上那些吹來捧去的各種教學法,那是給長年怠惰不長進的教師套用的。 【圖文不符】 這是104學年度下學期初,到224觀課,寫下的心得。 |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