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愛蓮說〉「濯清漣而不妖」的解讀 點閱:7312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從「閱讀理解」的角度看,一篇文章的字句如果不容易詮釋,或者某種解說放進文章中出現義理困蹇,通常是這兩種情況:一是作者文意未暢達,造成自我矛盾,或引喻失義;二是我們理解的角度或方式有問題,與作者的認知有落差。

以下是關於「濯清漣而不妖」一語的推敲,並假設作者文通理暢,試著從讀者的角度找出一個比較合宜的詮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這是〈愛蓮說〉一文以「蓮」比「君子」的句子,其中「濯清漣而不妖」總是不好解說,教科書一般都將之解釋為「不取媚於世」、「不媚世阿俗」,但是,這樣的說法,明顯只是從「不妖」去著墨,對於「濯清漣」的理解便很難貫通。

如果以「不取媚於世」、「不媚世阿俗」來解釋「濯清漣而不妖」,會產生一個疑惑:「濯清漣」或「清漣」意指何者?

-----世俗環境----
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組對句中,可以理解「淤泥」、「清漣」都是指「外在的環境」。

如果將「淤泥」解為「不好的環境」,對應的「清漣」,至少從字面上看,應該就是「良好的環境」。

如果配合「不媚世阿俗」的說法,那「清漣」就是「世俗」,「濯清漣」就是「生活在這世俗中」。

到這裡可以推出:「濯清漣」是「生活在良好的世俗環境中」。

再放回「濯清漣而不妖」,就會變成:生活在良好的世俗環境中,不媚世阿俗。

這樣會不會覺得意思怪怪的?

-----學術環境----
如果將「淤泥」、「清漣」進一步解讀成「當時的學術環境」呢?

北宋的「新儒者」,包含周敦頤,一方面深探繼承儒學義理,一方面接觸吸收佛道思想,他們對於安身立命的「道術(學術)」發展,是有著承先啟後使命感的。從這個視角去解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組對句,可以得到這樣的看法:

出淤泥而不染:從「不好的學說」吸取養分成長,卻不受污染。
濯清漣而不妖:沐浴在聖哲教誨下立身處世,卻不以之追求富貴。

這時「不妖」解作「不媚世阿俗」還是通暢的,只是它的內涵就不單純是對「世俗環境」而言,而是這等新儒者認為,作學問的初衷與目標,在於輔君濟民,非為干祿求富貴。富貴會跟著「顯達」而來,但君子不是也不會為了這目的而「妖(媚世阿俗)」。

漢王充《論衡•自紀》:「不鬻智以干祿,不辭爵以弔名。」或許在此可以為「濯清漣而不妖」做個註腳吧。

從這個角度看,周敦頤〈愛蓮說〉的寫作意圖也很明顯,便是諷諭讀書人,在進學與實踐上,應該要操持何種態度與志節了。

---------
以上淺見,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2016/1/3,下午 04:43:36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