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愛蓮說〉末議:二、菊與陶淵明 點閱:3786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陶淵明愛菊?這個需要研究一下,不要人云亦云。

複習一下劉老師的論述:「陶淵明愛菊,世人所眾知,然因其『隱逸』,不但要隱於世外,更要逃離於世俗,故『陶後鮮有聞』。」

劉老師說陶淵明「不但要隱於世外,更要逃離於世俗」,這話對陶淵明的理解也需要再商榷。「逃離世俗」實有之,「隱於世外」就有待斟酌了。〈歸園田居•其一〉:「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這個「樊籠」是世俗,但是這裡的「自然」並不是「我愛大自然」,而是「回歸自我質性,做個真實自己」。〈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說的也是心境上的自由自在,而不是躲到眾人看不見的「大自然」隱居起來。

陶淵明獨愛菊?不管「獨」是「唯獨」或「特別」,先讓我們看看菊與陶淵明的關係有多少?

如果陶淵明真的是「特別愛菊」或者「唯獨愛菊」,這位「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的五柳先生,在他的作品集裡頭,應該會留下「特別愛」或「唯獨愛」的痕跡才對,如果沒有,或者跡證不明顯,那「陶淵明愛菊」的說法就很有問題了。

取一本《陶淵明集》攤開看,前四卷詩歌合計125首,有四首詩寫到「菊」;卷五賦辭3首,卷六記傳贊述13首,卷七疏祭文4首,只有卷五〈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一句,這裡的松菊,只是說故園松菊還存在,而「松菊」並舉,在陶詩中是有固定象徵意義的,指的是「後凋於歲寒」的堅貞操守,並不能以「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一句證明「陶淵明愛菊」。

書末附錄一〈陶徵士誄并序〉,是陶淵明的好朋友顏延之寫的,有沒有提到「陶淵明愛菊」呢?沒有。書末附錄二〈陶淵明文集序〉,是幫陶淵明遺世作品蒐集彙整成《陶淵明集》的昭明太子蕭統寫的,有沒有提到「陶淵明愛菊」呢?還是沒有。也就是說,年紀比陶淵明小了約20歲、陶淵明的好友顏延之,幫陶淵明作誄并序,連個「菊」字都沒提到,而幫忙成書寫序的蕭統,倒是很熱心的替「陶淵明愛酒」作解釋:「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迹者也。」至於「愛菊」,當然也是沒有。

寫到「菊」的作品佔總數比例有多少,還不是重點,重要的是,這四首寫到「菊」的詩,內容關於「菊」的涵義才是重點。

陶詩寫到「菊」的詩有:卷二〈九日閑居〉、〈和郭主簿〉兩首之其二,卷三〈飲酒〉二十首之其五、其七,一共四首。先來看國中課程裡常見的〈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這首詩大家耳熟能詳,就不多做解說,只看「采菊東籬下」一句。前面提到「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若是實寫,陶淵明的故園本來就種著松與菊,所以,這就證明「陶淵明唯獨愛菊」了?當然不是,這連「特別愛菊」都還說不定,怎麼能直接跳到「唯獨愛菊」呢?

至少在東漢,「重陽、菊花酒、養生益壽」這組概念已經形成,成為民間節日習俗,一般農家種菊花,不會只是觀賞用,肯定還有食用與藥用。晉陶淵明回家務農,家裡種著菊花,花開了採下來食用或藥用,這算是很平常的事。所以從這首詩裡「采菊東籬下」一句,很難斷言陶淵明「特別愛菊」或「唯獨愛菊」。

接下來看〈飲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這首詩容我獻醜大致翻譯一下,詩意是這樣的:
秋天的菊花開得很好,我摘取了露水沾濕的菊花。將花瓣漂浮於酒上,喝著這樣的酒,讓我陶醉於「遺世」的自在之中。一個人慢慢的喝,酒杯空了,自己斟酒,酒喝完了,酒壺也跟著醉倒了(「壺自傾」很妙)。太陽下山,動物們都要休息啦,返巢的鳥兒朝著樹林飛鳴而去。我在東窗下開懷的引吭長嘯高歌,就這樣過一生,其實也不錯。

如果您這時很開心的說:「找到啦!這就是獨愛菊的證明。」那也言之過早,因為這首詩的下一首〈飲酒•其八〉開頭四句是:「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是不是也就據以證明「陶淵明獨愛松」呢?這組〈飲酒〉詩20首,主題是飲酒,不是秋菊或青松,因為松菊就在他身邊,寫詩時有所寄寓,出現在作品中是很正常的。

再來看卷二的〈九日閑居〉:
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
露淒暄風息,氣澈天象明。往燕無遺影,來雁有餘聲。
酒能祛百慮,菊為制頹齡。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
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斂襟獨閑謠,緬焉起深情。
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


容我獻醜大致翻譯一下,詩意是這樣的:
人生短暫而亂七八糟的意念很多,大家都喜歡「長生」啦。日升月落又來到了「重九」(「重九」的世俗意義:長生、養生),大家都喜歡這一天喔!節氣已經是「寒露」了,夏日的暖風沒啦,感覺冷冷的。秋高氣爽,天氣晴朗。燕子早就不見蹤影,路過的大雁還能聽見其鳴聲。喝酒能排除各種憂愁,搭配菊花還能延年益壽。像我這樣的窮光蛋,只能眼睜睜看著重陽節過去(有菊沒酒,哀怨啊)。空空的酒杯蒙上灰塵,是酒缸的恥辱;菊花開得這麼好,讓人好無奈啊!(就沒酒喝,很哀怨的意思)整理一下衣服,一個人清唱歌謠,思緒也隨著陷入深深的感念。以前為了某些原因「誤入塵往中」也算頗多收穫,現在「歸去來」了,也不是一事無成啊!

這首詩有小序,說閒閒在家,喜愛「重九」這節日。這天菊花開滿園庭,但是沒有人送酒來,弄不成菊花酒,直接嘗嘗菊花也算應景啦!順便寫首詩「頗示己志」一下。

也有人說不是直接吃菊花,那就是只能賞賞菊。不過,吃菊花也不是什麼怪事,在陶淵明之前,屈原〈離騷〉已經先吃了,三國的鍾會稱讚菊有五德,最後一德「杯中體輕,神仙食也」,便是喝菊花酒可以長生,這也是東漢就有的民間習俗。

屈原在〈離騷〉中說自己「夕餐秋菊之落英」,看來直接吃菊花也是行得通的,而且,陶淵明「空服九華」在此應該有暗用典故的心思,順便借〈離騷〉表態一下,說自己也是「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謇吾法夫前脩兮,非世俗之所服」這樣的人啊!

至於為何喜歡「重九」?從詩意看,長生的概念大家都喜歡啊!我陶淵明也應景隨俗說說「菊為制頹齡」,順便借題發揮一下。就是擺脫俗務之後,我那閒居的日子,讓我更能靈台澄靜的看待自己的人生,也就是最後「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兩句,不出仕營生計,就是生活窮了點,卻也不是一事無成。

這首詩提到「菊」,但是也不能藉此詩說陶淵明「特別愛菊」或「唯獨愛菊」,就只是過個重九節,應景有菊,可是,沒有酒啊!沒有酒,好哀怨啊!您看,這樣的陶淵明是不是誠實純真得可愛呢!

看完三首有「菊」的詩,尚未能證明陶淵明「特別愛菊」或「唯獨愛菊」,還有一首,看看能不能「逆轉勝」或「翻轉」一下?

〈和郭主簿•其二〉:
和澤周三春,清涼素秋節。露凝無遊氛,天高風景(夙景)澈。
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
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銜觴念幽人,千載撫爾訣。
檢素不獲展,厭厭竟良月。


容我繼續獻醜大致翻譯一下,詩意是這樣的:
年初春季三個月,雨水和潤,溫暖而潮溼,到了秋天,變得清涼乾爽了。水氣一早就結成霜,天空沒有雲霧,這樣秋高氣爽的景致也是不輸給春天的。好天氣讓視野更遼闊,遠處連綿的高嶺,高拔的山峰,都讓人感到新奇獨特。近一點的林間,盛開著耀眼的菊花,到了這時節仍然展現青翠的松樹,挺立在山岩之上。這樣堅貞美好的姿態讓我感動啊!你們(松菊)都是經過霜冷考驗而能堅挺的英傑。咬著酒杯,啊,是喝酒啦!想著古今高人隱士的風範,他們應該也是秉持著像你們(松菊)的處世之道。拿著收到的書信並不急著展閱,享受這靜靜的一整夜,這秋月很美。

在陶淵明「歸園田居」的生活中,菊花、松樹和飛鳥(尤其是「回家」的飛鳥),一來是生活周遭實有的景物,二來這三者都有著陶淵明精神上的寄託意義,並不是純粹「特別愛」或「唯獨愛」的情感。

菊花和松樹,在陶詩的象徵意義主要是「堅貞不變的節操」,同於「後彫於歲寒」的概念,這跟〈愛蓮說〉一文「菊,花之隱逸者也」的概念不同。對陶淵明而言,菊花除了搭配重陽與飲酒,有著世俗的養生、長生之意,就算提到「幽人」,著重的仍然是一種「君子有節」的涵義,並不是借菊花來象徵高人隱士的「隱逸」,菊花對陶淵明而言,重點不在於隱士,而是「守節的君子」。


「菊」象徵或代表什麼呢?整理一下前面的論述,可以得到這個結論:


菊跟陶淵明湊到一起,其實跟陶淵明是否獨愛菊無關,它就是一種文化上的「名人效應」,唐以來騷人墨客吟詩作對寫文章,需要掉書袋的時候,「東籬」、「籬」、「菊」、「陶」就會成為關鍵字出現,例如以下兩首唐詩:

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李商隱〈菊〉:「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陶令籬邊色,羅含宅裡香。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願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李商隱詩還用了個「羅含」的典故,羅含晉朝人,比陶淵明早60多年,在「羅含宅裡香」的故事中,菊是德行高潔的象徵。

因為陶淵明的「名人效應」,讓「菊」更容易在詩文中與之並舉,這些寫詩作文的讀書人不見得會去探究「陶淵明歸田園」的內涵,僅是擷取一個「歸隱」的概念賦予陶淵明,當「菊」逐漸與「陶」並舉,時間久了,自然也就「在一起」了,而〈愛蓮說〉「菊,花之隱逸者」的說法,自然也不能說是周敦頤吃陶淵明豆腐,只能說周敦頤習焉不察、人云亦云而已。

放到教學上,可以讓學生「趣味」思考一下:

(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菊」跟「蓮」會不會自認為是君子或隱士?

(二)就傳統對於「君子」的概念,「菊」跟「蓮」哪個比較君子?

(三)從創作的角度看,如果讓你重新定義一種植物的「花語」,你要不要人云亦云?

寫到這邊,突然想起東坡詩:「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對照劉鵬老師的教學說明:「陶淵明愛菊,世人所眾知,然因其『隱逸』,不但要隱於世外,更要逃離於世俗,故『陶後鮮有聞』。」便生起了點調皮的念頭:桃花源裡如果種滿菊花,這樣會不會比較有「隱逸」的氣氛啊?然後,春去秋來,桃花謝了,開滿菊花的桃花源,是不是改名「菊花谷」更合適一點呢?

愛菊之人多矣!最好是「陶後鮮有聞」啦!那只是周敦頤的說法而已。

2015/12/27,上午 01:12:55

1 篇回應 回應者:噪音
相關連結:
〈愛蓮說〉末議:一、說愛蓮的周敦頤
〈愛蓮說〉末議:三、〈愛蓮說〉的「獨」字判讀


2015/12/27,上午 11:02:28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