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愛蓮說〉末議:一、說愛蓮的周敦頤 點閱:4187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八千里路雲和月,十萬小時吃與睡。
萬里路我是走不動了,
但是,根據「一萬小時定律」,
在「吃與睡」這兩方面,
我已經是世界頂尖人士了。
──鹹語錄

前言、〈愛蓮說〉之各自表述

牡丹:「我長得粗勇,這樣有錯逆?」
世人:「我喜歡富貴,這樣是臭了逆?」
菊:「我一長就一大叢,誰跟你說我孤單了?」
陶淵明:「拜託,我是五柳先生,不是菊花先生喔!菊是務農常見附屬品,好不?」
請問,〈愛蓮說〉作者周敦頤屬於下列何者?
(A)借題發揮的酸民
(B)自我世界的宅男
(C)研究植物的學者
(D)不能自拔的蓮控

12月17日上午,觀摩了校內一場「愛蓮說」教學演示,認真觀課的我,在精彩的課堂演出中也深受啟發,於是順手在入場時附贈的「回饋單」空白處,寫下了上頭的「各自表述」之模擬試題,還很開心的傳給在場的同仁欣賞。看過的同仁都說好,一致肯定我是來亂的。

會有感寫下上頭的「各自表述」,與當日課程內容無關,而是想起今年十月初,上海市實驗學校的劉鵬老師來台表演「愛蓮說」教學演示,10月3日在台南成功大學那場我沒去,但是,這麼熱鬧的場合,肯定會有相關文件與報導,連台中場的照片與台南場的觀課心得,都有朋友寄給我「資惕勵以助成長」,所以我多多少少也進步了一些些。

一、說愛蓮的周敦頤

周敦頤愛蓮,這個可以確定。

在上海劉鵬老師的〈愛蓮說〉教學設計中,對於〈愛蓮說〉一文「晉陶淵明獨愛菊」與「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獨」字,附有「教學說明」,茲引述如下(原文照引以存真):
「晉陶淵明獨愛菊」、「予獨愛…」中兩個「獨」字的解釋一般將之讀為「唯獨」,也有人將之解讀為「特別」。聯系全文特別是文末語句來看,應以前者為確。兩句話中的「獨」所抒發的情感又有區別。陶淵明愛菊,世人所眾知,然因其「隱逸」,不但要隱於世外,更要逃離於世俗,故「陶後鮮有聞」。而「予獨愛…」更加復雜,此「獨」確為寫實。周敦頤作為後世敬仰的理學鼻祖,在世之時並未真正獲得重視,他的一生漂泊於各處官場,多擔任司法員,來往者多為官僚。其學問在世時不顯,弟子也沒有知名者,「二程」名為其弟子,實際不過是學友。其去世一百多年之後,宋寧宗才加封其謚號為「元」,再之後至宋理宗時周敦頤才真正被確定為理學鼻祖。其一生愛蓮之「獨」可謂不虛。這一個「獨」中,包含著向往,自傲與知音難覓且不被認可的無奈。

劉老師認為「獨」字,從「聯系全文特別是文末語句來看」,應該解作「唯獨」比較恰當;在課程當中,他也如一般說法,將「同予者何人」解讀成「反詰語氣」。其實,放進〈愛蓮說〉這篇文章,將兩個「獨」字都解釋成「唯獨」是很有問題的,將「同予者何人」解讀成「反詰語氣」的傳統說法,也是有待商榷的。

根據劉老師的「教學說明」與「上課內容」,他將兩個「獨」字都解釋成「唯獨」,很明顯不是從〈愛蓮說〉一文本身脈絡去理解推演,而是從周敦頤「在世不顯、身後殊榮」這個「後見之明」,來論說「獨」字不應解作「特別」,應當解作「唯獨」。這樣的推論方向與方式,是否讓人感覺怪怪的呢?

晉陶淵明是不是「獨愛菊」,這個且留後頭分解,先來看看周敦頤。

「在世之時並未真正獲得重視,他的一生漂泊於各處官場,多擔任司法員,來往者多為官僚。其學問在世時不顯,弟子也沒有知名者,『二程』名為其弟子,實際不過是學友。」這段教學說明我可以認同,這寫出周敦頤在當時社會所處的位置:他也只是北宋眾多讀書人當中,不特別突出的一員。

在北宋那個「重文輕武」的年代裡,讀書人受重視、享尊崇的程度,是現在的人很難想像的美好啊。周敦頤生長在那個年代,要說「知音難覓且不被認可的無奈」就很有問題,說得實際一點,就是他的學說內容、學術成就與藝文表現都不如別人,在當時就是小咖,百年後被尊為鼻祖,主要是沾了南宋朱熹的光;至於「向往(嚮往)、自傲」是什麼東西,這個我也不清楚,底下這張「人物生卒年表」,只選取國中生最常接觸到的幾位,也許您就能會心一笑了。



在這張表中,邵雍跟周敦頤同時代,周敦頤若想找個「隱逸者」來烘托「像自己這樣高尚君子」的「孤獨、唯獨」,邵雍正好是「隱逸世家」的代表,他的祖父、父親以及邵雍本人,都是隱逸之士,在「隱逸」資格上完勝陶淵明。如果周敦頤真如劉老師所言,「包含著向往,自傲與知音難覓且不被認可的無奈」,就應該在文章中直接拿邵雍來對舉。

承上,我們可以在「劉老師的框架裡」接著推論,周敦頤不敢挑戰當時大學者邵雍,卻拿「陶淵明獨愛菊」來當隱逸的例子,根本是在占陶淵明的便宜,吃陶淵明的豆腐。陶淵明那麼久遠的人了,我周敦頤隨口幫他安個「獨愛菊」的帽子,他也沒法子跳出來反駁啦!(這些是我開玩笑的,後文會有說明)

周敦頤活著的時候寫下〈愛蓮說〉,他如何能預知自己身後百年事,然後預先在〈愛蓮說〉一文的「獨」字,「包含著向往,自傲與知音難覓且不被認可的無奈」?周敦頤寫這文章的當下,如果覺得「自己一代宗師卻不被欣賞」,那他就不應該拿陶淵明當「隱逸對照組」,而是要拿同時代的「同行學者」、聲名比他響亮的神算邵康節(邵雍)來做例子,這樣才能顯現出「向往,自傲與知音難覓且不被認可的無奈」,同時也有跟高手較量預知身後百年事的樂趣啊。

就算不能預知身後事,對於一個進德修身、講學衛道,以君子自我期許的周敦頤而言,如果將兩個「獨」字都解釋成「唯獨」,再加上將「同予者何人」解讀成「反詰語氣」,並且按照劉老師「包含著向往,自傲與知音難覓且不被認可的無奈」的說法,從〈愛蓮說〉一文,我們將看到作者是這樣的面目:
(一)、我周敦頤繼承儒家道統,是當世少有的君子,但恨少人知道。
(二)、我周敦頤學術精湛,繼往開來,遺憾不被賞識,無法兼善天下。
(三)、我周敦頤邦道則仕,看不慣獨善其身的隱逸者。
(四)、我周敦頤志趣高尚,對於追求富貴的世人,帶著無法苟同的優越感。

是的,如果循著劉老師的教學解讀,周敦頤就會是以這樣的面目示人。

愛蓮之「獨」,與後世理學家怎麼吹捧周敦頤,沒有半毛錢關係,把周敦頤的後世理學評價放進來論證「獨」字涵義,就是過度延伸而且錯誤的解讀方式。周敦頤的學術思想「主靜立人極」,談的是個「誠」字的工夫,應天道、立人倫,都要從這「誠」做起,如果連寫篇詠物抒懷的文章都要酸溜溜又偷偷摸摸的「包含著向往,自傲與知音難覓且不被認可的無奈」,說真的,如果依照上海劉老師的解讀,這樣的「理學鼻祖」心口不一,這種「假道學」文章直接扔進垃圾桶也不足為惜了。

如果您很討厭周敦頤,那麼,循著上海劉老師的解讀方向與方式,〈愛蓮說〉一文正好可以證明周敦頤憤恨懷才不遇,又不敢挑戰當世大儒以證明自己是明珠,只能小鼻子小眼睛、酸溜溜的指桑罵槐。

如果您讀〈愛蓮說〉,可以感受到周敦頤那種理氣自足、道德自守、對聖賢事業懷抱使命的君子風範,就可以試著從一位「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黃庭堅語)的學者面目,去解讀「晉陶淵明獨愛菊」與「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獨」字,就只是「特別」喜歡,追求富貴不是壞事,出仕或隱逸屬於個人選擇,相較之下,我周敦頤選擇當個「愛蓮的君子」,而不是一副「唯獨我」喜歡蓮花,或「只有我是君子」的頑固冬烘貌。

為何「晉陶淵明獨愛菊」與「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獨」字解作「特別」比較好,文章後面還會說明。

2015/12/27,上午 01:12:02

1 篇回應 回應者:噪音
相關連結:
〈愛蓮說〉末議:二、菊與陶淵明
〈愛蓮說〉末議:三、〈愛蓮說〉的「獨」字判讀


2015/12/27,上午 11:01:43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