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主 題:〈今夜看螢去〉課文導讀與寫作手法分析 點閱:7867
張貼者:噪音 No Email
〈今夜看螢去〉課文導讀與寫作手法分析/吳冠賢


【第一段】
  很久沒有看到螢火蟲了。
  1. 題目是「今夜看螢去」,開頭便說「很久沒有看到螢火蟲了」,道出「想看看」的心情,至於為何會有這種心情,則安排在文章中另做說明。
  2. 一句話自成一段,起著一種「強調」的作用,這是一種常見的文章開頭技巧。例如:梁實秋〈鳥〉、陳黎〈聲音鐘〉、朱自清〈背影〉、古蒙仁〈吃冰的滋味〉等。


【第二段】
  那天深夜,專程到臺北一處荒郊看螢。時間已過子夜,沿著中央印製廠邊的小路,直入山徑。路窮之處,星月無輝,而水聲潺潺;忽然間,一隻螢火蟲從草叢裡飛了出來,接著兩隻、三隻……,儘管沒有群螢亂飛的盛況,但看著那翩翩舞姿,就足以動人風懷。
  1. 看螢火蟲,自然選在「夜裡」。時間是「過了子時」的「深夜」,而且是「專程」前往,在感情上,便能銜接第一段「想看看」的心情,同時加深成為「很想看看」。
  2. 地點在「臺北荒郊」的中央印製廠邊,既然是「專程」前往,「直入」二字正可道出「專注」與「急切」。由小路直入山徑,行至「路窮之處」,為的就是「專程來看螢火蟲」。
  3. 這「路窮之處」,與螢火蟲的生態有關,同時也是一種慨歎。文章稍後會提及作者小時候,每當夏夜螢火紛飛的熱鬧景象,而今這螢火蟲,還真是不容易看得到的寶貝,必須「專程到特定的地點」才能尋訪其蹤跡。
  4. 「星月無輝,而水聲潺潺」寫的是當時周遭的僻靜。用特定的聲響或輕微的動作來襯托出周遭的安靜,這是文學中常用的技巧
    如:
    楊喚〈夏夜〉
    朦朧地,山巒靜靜地睡了!
    朦朧地,田野靜靜地睡了!
    只有窗外瓜架上的南瓜還醒著,
    伸長了藤蔓輕輕地往屋頂上爬。
    只有綠色的小河還醒著,
    低聲地歌唱著溜過彎彎的小橋。
    只有夜風還醒著,
    從竹林裡跑出來,
    跟著提燈的螢火蟲,
    在美麗的夏夜裡愉快地旅行。

    王維〈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

    王維〈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韋應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員外〉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第三段】
  小時候住在臺中近郊,有一條羊腸小徑,兩側高高低低叢生著含羞草,再遠處則是田疇和雜林,每當夏夜,總是螢火紛飛,有時候甚至還熱鬧成一片。它會停在衣服上、頭髮間,雖然只是那一小點光亮,卻讓人彷彿有了一燈相照的感覺。杜甫寫螢,總喜歡強調流螢沾衣,因而有「簾疏巧入坐人衣」,「未足臨書卷,時能點客衣」之句,他所珍惜的,大概就是流螢沾衣、慰我寂寥的會心之感。
  1. 文章由此段進入回憶。時間上「由今入昔」。
  2. 在作者的安排下,「今」(今夜)與「昔」(童年),都有「看螢」之舉,兩相對照,便形成一種「今昔對比」。
  3. 寫「羊腸小徑」,空間上「由近及遠」。寫「螢火」,將「熱鬧」一詞由「形容詞」轉品為「動詞」,使得紛飛的螢火,有了與人同樂的親切感。
  4. 在寫作技巧上,除了上述提及的之外,還有一些值得我們注意的小地方。
  5. 以「它會停在衣服上、頭髮間」為例,這就是一種詞語替換與變化的用法。如果我們將它寫成:
      「它會停在衣服上、頭髮上」,或「它會停在衣服間、頭髮間」
    就會讓句子顯得單調呆板,有了變化之後,句子的意思沒變,讀起來卻靈巧許多。
  6. 一大片螢火,讓人覺得「熱鬧」;那麼,將鏡頭轉為「一隻螢」的特寫時,又是什麼樣的感覺呢?作者選擇了「溫暖」,從這一段到下一段,都是從這個角度去書寫。
  7. 「一小點光亮」與「一燈相照」就是一種映襯。如果這樣舉例看不出來,讓我們回到原本的句子來體會:
      「雖然只是那一小點光亮,卻讓人彷彿有了一燈相照的感覺。」
    這樣的映襯要突顯什麼呢?當然就是前面提到的:「溫暖」的感覺
  8. 引用古人詩句,也是一種修辭法。但是引用必須配合文章情感,切合主題主旨,不然就會破壞氣氛,造成反效果。既然這裡要突顯「溫暖」的感覺,我們總不能寫成:
      「詩聖阿賢寫螢,總喜歡強調螢光幽綠,因而有『燃碧妖光鬼眼睛』之句。」
    如果這樣引用,簡直是自己掌嘴,更別說會有「流螢沾衣、慰我寂寥的會心之感」了。


【第四段】
  因此,看螢讓人覺得溫暖。彷彿暗夜的漆黑裡,小小的山精水靈打著一盞迎迓的風燈,不管路是多麼的黑,也能讓人寬慰。
  1. 延續上一段,這一段講的還是「溫暖」的感覺。只不過上一段由詩聖杜甫表演,這一段則由作者親自操刀,「小小的山精水靈打著一盞迎迓的風燈」,便是延續上一段「雖然只是那一小點光亮,卻讓人彷彿有了一燈相照的感覺」的說法而來。
  2. 「山精水靈」是轉化,「風燈」是很精準的遣詞,很貼切的譬喻。為何說它精準貼切呢?讓我們比較一下兒歌中的寫法:
      「小小螢火蟲,飛到西,飛到東,這邊亮,那邊亮,好像許多小燈籠。」
    「燈籠」和「風燈」的差別在於,「風燈」更強調這燈火不會被風吹熄,打著一盞不輕易熄滅的燈火,這在「暗夜的漆黑裡」,當然更能「讓人覺得溫暖」,「也能讓人寬慰」了。


【第五段】
  除了這種喜悅溫暖外,螢的舞姿也最讓人流連。牠隨著氣流舞動,時而紓緩如一個定點,時而急高急低的起伏,梁簡文帝的詩句:「騰空類星隕,拂木若花生。」前句說螢光的急舞,後句說螢火的繁華,只是現在的流螢已稀,再難有如此盛況了。
  1. 這一段寫「螢的舞姿」,同時呼應文章開頭「沒有群螢亂飛的盛況」。
  2. 今夜專程看螢,總要說出「螢有什麼好看」。除了螢火讓人溫暖,還有螢舞讓人流連,這就是文章的取材和安排,讓文章的主題得以突顯出來。
  3. 寫「螢舞」,分成兩方面來描述。一是強調動態的螢光急舞,二是著墨「相對靜態」的螢火繁華。為何說是「相對靜態」呢?因為它是跟「急高急低的起伏」相對而言,「時而紓緩如一個定點」。螢火是有明滅變化的,若停滿樹上,看起來就是布置節慶時掛在樹上的閃閃小燈。
  4. 這裡作者很巧妙地引用詩句來「增美」螢舞的動靜皆宜。詩句引得恰當,是作者的學養與才情,但是課本的注釋就讓人不敢領教了。「騰空類星隕」的注釋為「有時飛騰在空中,就像星星墜落一般」,是的,「隕」字有「墜落」的意思,但是這樣解釋詩句,還有什麼美感可言?快速飛舞的螢火好像星星掉下來,這是有人在噴殺蟲劑嗎?
  5. 回顧我們之前強調的:「引用必須配合文章情感,切合主題主旨」的原則,這一句詩就不應該這樣解釋。不能引用詩句想增強美的效果,卻反而造成「殺風景」、「破壞氣氛」的反效果。所以這一句詩應該要這樣體會:「有時望見快速飛過的螢火,就好比流星劃過天際。」
  6. 如果注意到作者「流螢已稀,盛況難再」的慨歎,呼應了文章開頭,就該想想,這樣的呼應有什麼用處?如果沒有用處,又何必呼應呢?
  7. 這樣的呼應,其實是一種醞釀,醞釀著文章結尾所需的情感:看螢去,同時也是尋訪童年曾有的感動。


【第六段】
  看螢還可以與它一同玩耍,可以慢慢的向它靠近,伸出手掌,讓牠停在掌心,珍惜剎那的邂逅;或者像古代書本上所說的,閨秀人家用紈扇和螢共玩。紈扇戲螢,如同人螢共舞,那是古典的另一種曼妙。
  1. 銜接上一段「螢之獨舞」,這一段進一步寫「人螢共舞」。
  2. 這一段也是採用「相對靜態」與「強調動態」的手法來寫。由靜到動,人螢逐漸親近,這樣的安排合乎情理。
  3. 「相對靜態」的部分,強調「珍惜剎那的邂逅」;「強調動態」的部分,則明顯借用了唐代詩人杜牧「輕羅小扇撲流螢」的詩境,這也算是一種引用修辭法。
  4. 上一段「螢之獨舞」是「騰空類星隕,拂木若花生」,這一段「人螢共舞」則為「輕羅小扇撲流螢」,在作者心中,同屬「古典的曼妙」,這裡說「另一種」,就連帶補充說明了上一段。


【第七段】
  每個人都喜歡螢火蟲,牠嫻靜、紓緩,點綴著夏夜的童心與浪漫。以前螢多,入夜輒見此起彼落,與螢共玩,曾是美好回憶的一部分。老人們都說螢是腐草所化,以露水為食,因而牠弱質蕙心,想著這些說法,都覺得對螢應該格外的體貼善待。只是現在流螢日稀,都市的小孩少了螢火蟲的童年,那會是多麼大的一場遺憾。
  1. 以前螢多,現在螢少,這是「今夜專程看螢去」的理由之一,另一個更強烈的動機,則隱藏在字裡行間。
  2. 以前螢多,現在螢少,這是「今昔對比」,也就是映襯。光是知道映襯是不夠的,要了解的是,使用「映襯」到底襯出了什麼?強調著什麼?
  3. 表面上藉「老人們說」來將螢火蟲「轉化」出「應該格外的體貼善待」的「弱質蕙心」,實則指出人們不懂得愛惜,所以螢火蟲少了。
  4. 螢火蟲少了,對現在的都市小孩是一場很大的遺憾,對作者的心靈而言,那就是一場更大的遺憾,甚至是一場大災難了。
  5. 前面問:「強調著什麼?」對都市小孩而言,沒有「與螢共玩」的美好回憶,要說遺憾,其實體會不深。所以這裡要強調的,其實是作者的「遺憾」。


【第八段】
  於是,我看螢去。走過沒有路燈的小山徑,它打著小燈將我迎接,而我會晤到的,不僅是那閃爍著的點點星星,而且是一大片重新再來的童年!
  • 既然作者有這樣的「遺憾」,所以「看螢去」的不是「都市小孩」,而是藉著今夜看螢,重溫作者童年的美好與浪漫。


2006/5/7,下午 08:53:20

1 篇回應 回應者:土撥鼠
一直以為會有人回應

仔細讀完後,發現這樣解構很有趣也很值得模仿

不曉得冠賢老師介意讓我找篇課文仿作一下嗎?

看完後也想試試玩玩看的土撥鼠


2006/5/9,下午 01:25:29

2 篇回應 回應者:湘靈
當然不介意囉!寫完後要記得貼上來讓大家欣賞,
小妹可以作主,加您「一點」。

呵∼偷偷跑上來代替學長回答啦!


2006/5/9,下午 01:36:39

3 篇回應 回應者:噪音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他說:通常,是不會有人回應的。

這樣解構課文,是我在講解白話文的前置作業,也是繪製課文結構分析表的基礎。印象中寫過類似的課堂講義,應該還有〈母親的教誨〉、〈背影〉、〈紙船印象〉、〈你自己決定吧〉、〈最苦與最樂〉、〈立志做大事〉、〈謝天〉、〈那默默的一群〉、〈王冕的少年時代〉等,除了〈紙船印象〉比較晩出,大概六年前寫的,其餘大多是更早之前在雲林任教時寫的。

就如湘靈所言,我們一起期待囉!


2006/5/9,下午 03:15:38

4 篇回應 回應者:黑茹
那我就來拾大家的牙慧吧!^^"
看完學長的解析,真覺得我在講課時,有些地方都「跳過、讓過」,粉混耶!><"

恩,學長,我有來拜讀唷。: )


2006/5/9,下午 10:19:03

5 篇回應 回應者:噪音
嗯,我知道你看過了。
這是印給學生的講義,學生不太可能在課堂上聽過就吸收。
我一向都是將作文教學搭配在範文教學裡的。


2006/5/9,下午 10:24:45

回【 教學手記 】   回【 上 一 頁

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