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標題:98基測一:第29題
「在古人之後,議古人之失,易;處古人之位,為古人之事,則難。」這句話的涵義,與下列何者最接近?
(A)事非經過不知難    (B)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C)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  (D)今之視古,亦猶後之視今

【試題疑義】
【資料提供者】考生:王建又、范姜賀嵩、林峻徹/教師:陳品君、謝沅谷
【疑義性質】答案疑義
【疑義內容】
1.題幹:「在古人之後,議古人之失,易;處古人之位,為古人之事,則難。」選項(B):「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在古人之後評議古人之過,因為身處年代在其之後,所以是以旁觀者的身分來評議古人,既是簡單又是清楚容易之事了;若身處古人的時代,居於古人之位且做古人之事,即以當局者之身分為事,易陷入迷惘而困難了。

2.題目的文意選(A)固然沒錯,但若以(B)來看,亦能相符,在古人之後,即為旁觀者,故能易議失處;處古人之位,即為當局者,則難為事,若以此解,(A)(B)應皆能詮釋。

3.選項(A),側重於「議易」與「為難」,講比做容易,所以「事非經過不知難」。然若就整句文意而言:處古人之位,乃當局,當局者迷(因主觀),故難;議古人之失,乃旁觀,旁觀者清(因客觀),故易。若以此解,邏輯亦無謬誤之處,(B)選項有何不可?請釋疑,感謝。

4.(1)(B)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應為最接近之答案。因以現今「旁觀者」議論古代「當局者」,所謂旁觀者(現代人)清,故議古人之失[源自在過去時空背景之當局者(古代人)迷],易;反之,若基於同理心,旁觀者易時易地而處古人之位,成為當局者,而為古人之事,難。進而以「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引申出恕道。(2)有關(A)事非經過不知難,其意未與題議相近,因「議古人之失,易」,係源自(1)在古人之後,科技日新月異、知識益加普及發達和價值觀進化改變,當然容易看見和評議古人之失,或(2)批評或議論原本就容易,故和經過事情與否無涉。(3)故綜合上述,提請本題(國文科第29題)之答案應改為(A)或(B)皆對。敬請貴中心惠予體察,不勝感激!

5.處其位、為其事,難→可解為「當局者迷」;在人後、議其失,易→則基於「旁觀者清」。故答(B)亦可。

【說明】(維持原答案)
1.本題題幹「在古人之後,議古人之失,易;處古人之位,為古人之事,則難。」意謂:「站在現代的時空,議論古人的缺失很容易;若身處古人的時代,親身親為古人之事,卻很困難。」這段話旨在說明評論一個人或一件事,只須口頭言說而已,所以很容易;唯有真正地站在當事人的時間與空間之上,實際親為,才能體會其中困難之處。

2. (B)選項「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意謂:「當事人往往看不清楚事情的真相,局外人反而看得明白。」這句話主要是強調當事者與局外人看事情的「迷」與「清」,而非指實際去做這件事的「難」與「易」。「當局者迷」只是說明當局者無法看清事情的真相,但不代表該件事情很難完成,重點在「看不清」。

3.綜上所述,仍以(A)選項「事非經過不知難」為最佳答案。


回 首 頁】  回【 歷屆試題疑義 】  回【 上 一 頁

回「首頁」回「首頁」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