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標題:104會考:第37題
【試題疑義】查看該題組(104會考:第37題↗)
【資料提供者】考生:李同學
【疑義性質】答案疑義
【疑義內容】
此題所公布的答案為「由抗拒到妥協的心理轉折」然而「妥協」與選文內容不符合。分析選文結構,第一、二段表達了抗拒;三、四段則描寫作者由習慣到依賴,到心甘情願接受;五、六、七、八段寫出惋惜的心情。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中,妥協的解釋為:敵對的雙方,彼此退讓部分的意見、原則等,以消除爭端,謀求融洽的行為。然而:1.文中並沒有「敵對的雙方」,而若以作者及網路為敵對的雙方,網路並沒有「退讓部分意見、原則」。2.於最後四段中,作者仍表達了惋惜,作者與網路間並不能以「融洽」形容。以上為本題疑義。

【說明】(維持原答案)
1. 本文第一段,作者自稱「是很晚才使用電腦的那種今之古人」,四十歲以前,認為「電腦無謂地損耗現代人許多時間」,是以「極力抗拒」,「一直到工作需要實在緊迫」的時刻。在第二段中,作者描述自己最初被迫使用網路的「蒼涼」心境,猶如「負嵎頑抗的西楚霸王」或「舉世皆用槍砲之時,猶持刀劍」的老兵。到第三段,使用網路與電腦已逐漸成為作者「每日的例行習慣」,「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在網路通訊上,更心甘情願的接受另一種秩序。」第四段舉例說明網路為生活帶來的「便捷」與「驚喜」,但也「充斥舛誤和謠言」等正負兩面的影響。五至末段則敘述作者融入資訊網路的生活之後,仍保有對紙筆書寫的喜好,憂心年老後可能陷入不知如何以紙筆書寫的窘境。通篇描述作者在面對電腦與網路時,從頑強抗拒、不得已而為之,到接受妥協後仍有所堅持的種種心情轉折。因此,本題以(C)選項為最佳答案。

2. 疑義者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對「妥協」一詞的釋義:「敵對的雙方,彼此退讓部分的意見、原則等,以消除爭端,謀求融洽的行為」,主張(C)選項非正答。但搜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與《國語辭典簡編本》全文,可得到下列例句:
(1)他向來堅持民主開放的政治路線,絕對不和強權妥協。
(2)他執行公務一向秉公處理,絕不與惡勢力妥協。
(3)我努力追尋自己的理想,從不向現實妥協。
(4)對付這種惡霸,一味妥協讓步,就好像抱薪救火,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而已。
由此可知「妥協」不一定是指「敵對的雙方彼此退讓」,也可以是「單方的讓步」;「妥協」之後也不一定要達到「融洽」的境地,也可以僅只是「雙方」或「單方」可接受的程度。語詞的釋義各家辭典不盡相同,如五南《國語活用辭典》對「妥協」的解釋,即是:「因原則、方法、意見不同而發生爭執時,向對方或彼此作部分讓步以謀求調整的行為」。故不應只拘泥於單一辭典的解釋,必須根據語詞使用的上下文語境細加斟酌,才能充分掌握詞義。故本題維持原答案(C)。


回 首 頁】  回【 歷屆試題疑義 】  回【 上 一 頁

回「首頁」回「首頁」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