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標題:92基測二:第47題
【試題疑義】查看該題組(92基測二:第47題↗)
【疑義性質】答案疑義
【疑義內容】
1.我認為AB都可以,B是您們教授,老師們所給的答案,當然有你們的理由,我現在所要闡述的是A:末聯的「啼鵑」很明顯得表現出「杜鵑」象徵的詩詞意象,且「東都」在當時指的是『台灣』,相信老師們也知道丘逢甲當時因為台灣抗日失敗,內渡中國,所以思念故國的「鄉愁」已經很明白的表達了,不是嗎?

2.「啼鵑喚起東都夢,沈鬱風雲已五年」,「東都」代表「台灣」,所以47題應選A較適當,表示思念「台灣」的愁緒濃厚,且二首詩皆環繞著台灣,被宰相割地,思念祖國的愁緒有關,故應選A。

【說明】
清光緒二十一年,宰相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全臺激憤。丘逢甲倡立臺灣民主國,當年旋被日軍擊潰,丘氏內渡泉州。此事梗概已見部編本歷史課本「認識臺灣」冊(民88,頁57-58),這是這兩首詩的主要背景。

〈有感書贈義軍舊書記〉寫他回憶率領義軍抗日的時光與心境。「當時力保危臺意,只有軍前壯士知」、「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這幾句都透露出壯志難伸、孤掌難鳴的抑鬱與憤懣,這種情緒是全詩之主幹。「啼鵑喚起東都夢」確然有思念臺灣之意,但丘氏心中所繫,仍是臺灣割讓給日本、義軍抗日失敗等國事,此處之夢,不只是思鄉夢,更包含了家國割據、理想難成的悲懷。先寫義軍抗日(「拜將壇高卓義旗,五洲睽目屬雄師」)、再寫馬關條約(「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這都是他最深沈的心結,也是造成他離鄉背井的原因,他深感壯志難酬。若說這兩首詩主要寫「思鄉」,則難以涵蓋作者心中抑鬱之主因,故本題以B選項為最佳答案。

再者,選項A為「思念故國的愁緒」。寫此詩時作者身在潮州(註一),推動維新思想,說他思念故鄉尤可,說「思念故國」則有待商榷。

註一:〈有感書贈義軍舊書記〉載於《嶺雲海日樓詩鈔》卷六,作於清光緒二十五年,作者身在潮州。寫作〈有感書贈義軍舊書記〉的時間,距離成立台灣民主國、離臺內渡已有五年之久,所以詩中說「沈鬱風雲已五年」。

參考資料:《倉海先生丘逢甲年譜》《嶺雲海日樓詩鈔》


回 首 頁】  回【 歷屆試題疑義 】  回【 上 一 頁

回「首頁」回「首頁」
site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