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甲國中國文園地
標題:107會考:第25題
下列文句「」中的字,何者意義前後相同?
(A)舜「發」於畎畝之中/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B)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明山秀水,令人讚不「絕」口
(C)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大軍之至,所「向」披靡
(D)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欲「將」此意與君論,復道秦關尚千里
參閱試題答案與解析》107會考:第25題

【試題疑義】
【資料提供者】考生:徐同學/教師:陳老師
【疑義性質】答案疑義
【疑義內容】
  1.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鋒芒所向:比喻一個人的銳氣、才華所及之處。所向披靡:比喻力量所到之處,敵人紛紛潰退。《成語典》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達的地方;披靡:潰敗。比喻力量所達到的地方,一切障礙全被掃除。【出處】《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國中課本兒時記趣:心之所向:內心所想到的。之:助詞,無義。向:動詞,往。一個名詞,一個動詞,意義應該不同
  2. 所問為意義「相同」,A、B、D 意義明顯不同,C 心之所「向」為心裡所想到的,所「向」披靡為所到的地方,其情境不同,意義並不相同,只能說是相近。所以此題應為無解;若題目問意義相近答案才會是 C


【說明】(維持原答案)
  1. 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所」字可為助詞,置在動詞前,暗示動作達到的事物。如:「前所未聞」。《論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 又根據中研院尋詞搜字語庫查詢系統《漢語大字典》,「所」字可作助詞,與後面的動詞結合,構成名詞性結構。如:「各盡所能」。《詩經》:「行歸于周,萬民所望。」《史記》:「學者溺於所聞。」
  3. 助詞「所」字具有指代性,通常出現在動詞或動詞性短語之前,和動詞或動詞性短語構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具有名詞性。一般指代某種動作的對象或事物(參見段德森《實用古漢語虛詞》,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720-721)。
  4. 承上,本題(C)選項「心之所向」與「所向披靡」中的「所向」都是「所(助詞)+向(動詞)」組成的名詞性成分。「所」字皆作助詞用,「向」字皆是動詞,為「往」之義。故本題維持原答案(C)。



回 首 頁】  回【 歷屆試題疑義 】  回【 上 一 頁

回「首頁」回「首頁」
site statistics